抗性基因资源与分子发育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学术进展
位置: 学术进展
樊小龙教授课题组基于EGFR和PDGFRA共表达模块建立了一种新型的神经胶质瘤分类法
发布时间:2014-02-24     浏览次数:

  重点实验室樊小龙教授课题组与北京天坛医院江涛教授课题组、瑞典Lund大学等研究机构合作,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发表题为“A glioma classification scheme based on co-expression modules of EGFR and PDGFRA”的论文,提出了基于分子共表达网络的神经胶质瘤分型系统。

  神经胶质瘤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癌症,目前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放疗和化疗,因恶性程度不同疗效不一,因此有待进一步发现能够显著改善生存率的有效治疗方法。由于细胞形态只是细胞骨架重塑的一种表现形式,对神经胶质瘤进行形态学诊断与其发病机制缺乏密切相关性,有可能大大阻碍我们了解神经胶质瘤的发病机制。

  神经胶质瘤研究领域打算建立一些可以指导机制研究和治疗的分子分类法。目前流行的分子分类法都是基于对转录组或DNA甲基化组的无偏倚分析,不能预测患者的生存情况,或定义具有显著不同基因组异常的神经胶质瘤分子亚型。在神经起源和神经胶质瘤发病机制中存在着一些保守的关键信号通路,研究人员推测或许可以基于围绕这些关键信号通路的基因网络对神经胶质瘤进行分类。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确定了神经胶质瘤中围绕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基因共表达模块(EM)以及围绕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A)的基因共表达模块(PM),EM包含有29个基因,PM则包括有40个基因。他们将共表达的EM和PM基因作为分类器。基于这些基因共表达模块,研究人员建立了新型的神经胶质瘤分类法。基于EM和PM表达标签,新的分类法将来自三大洲4个独立数据库的1369个WHO分级为II-IV的弥漫性神经胶质瘤以独立于形态学的方式分为三个亚型:EM、PM 和 EMlowPMlow神经胶质瘤。

  除了独特的基因组变异模式之外,EM神经胶质瘤与较高确诊年龄、不良预后,以及神经干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生成(astrogenesis)基因较强表达相关。PM和EMlowPMlow神经胶质瘤则与较年轻的确诊年龄及较好的预后相关。PM神经胶质瘤丰富地表达少突胶质细胞发生(oligodendrogenesis)基因,而EMlowPMlow神经胶质瘤则富含成熟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标记。

  这一基于EM/PM的分子分类法适用于成人低分级和高分级的弥漫性神经胶质瘤,优于现有的分类法可将将弥漫性神经胶质瘤分为具有不同转录组和基因组谱的亚型。这些EM/PM分类器中的大多数,包括神经胶质命运决定控制因子,都未曾在神经胶质瘤生物学中开展过广泛的研究。

  研究人员发现有一些分类器在小鼠神经胶质前体细胞中共表达,以一种EM/PM神经胶质瘤亚型特异性方式频繁扩增或丢失,导致体细胞拷贝数变异相关的基因表达,促成了神经胶质细胞瘤样本中的EM/PM标记。

  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