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性基因资源与分子发育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学术进展
位置: 学术进展
孙颖郁教授课题组在Integrative Zoology杂志发表研究性论文
发布时间:2021-11-01     浏览次数:

      2021年10月26日,孙颖郁教授课题组Integrative Zoology杂志(IF:2.654)发表题为“Deafening-induced rapid changes to spine synaptic connectivity in the adult avian vocal basal ganglia”的研究论文。已毕业博士研究生周小娟为第一作者孙颖郁教授为通讯作者,抗性基因资源与分子发育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为第一完成单位。

      习得发声行为,如鸣禽的鸣唱与人类语言,是自然界罕有的一种独特运动技能,依赖于听觉反馈。基底神经核与运动功能密切相关,包括发声学习和可塑性,但其作用机制仍有待于澄清。斑胸草雀等鸣禽的基底神经核特化出专门参与鸣唱行为的脑区,X区,为揭示基底神经核在习得发声行为中的确切作用提供了极大便利。该研究利用激光共聚焦成像和三维电子显微镜成像,考查了成年雄性斑胸草雀X区应答于听觉剥夺的纹状体结构可塑性。研究发现,致聋后3天,X区纹状体多棘神经元的树突棘显著增长约13%;致聋后14天,伴随鸣唱行为的退化,X区棘突触的密度显著增加约61%。该研究证明了X区环路结构对听觉剥夺的敏感性,并提示纹状体可塑性很可能在致聋诱导的习得发声行为可塑性中发挥重要作用。

      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31472001、31272310)。

      全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111/1749-4877.12593

   全文下载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