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性基因资源与分子发育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学术进展
位置: 学术进展
樊小龙教授课题组2014级博士生Ali Ayaz在GENES CHROMOSOMES & CANCER杂志发表文章
发布时间:2018-06-14     浏览次数:

  2018年5月,樊小龙教授课题组2014级博士生Ali Ayaz在GENES CHROMOSOMES & CANCER(IF:3.696)上发表题为“MCL1 gene co-expression module stratifies multiple myeloma and predicts response to proteasome inhibitor based therapy”的文章,报道了一种可以预测多发性骨髓瘤病人对一线药物硼替唑米治疗反应的分子分型方案。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由分泌抗体的浆细胞恶性增殖所导致的肿瘤,是第二常见的血液肿瘤。随着蛋白酶体抑制剂如硼替佐米和免疫调节药物如来那度胺的应用,多发性骨髓瘤的生存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多发性骨髓瘤在发病机制和临床表型上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因此,不同病人对多药物联合治疗的反应及治疗后生存情况具有巨大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生物学机制目前尚未被充分理解,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个性化精准治疗的开展。

  针对这一挑战,本项研究首先在CD138阳性的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转录组中发现了与MCL1共表达的基因模块 (简称为MCL1-M)。以此为基础,课题整合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多发性骨髓瘤基因组大数据库,开展了基于MCL1-M的非监督聚类,将多发性骨髓瘤分成MCL1-M高表达和MCL1-M低表达两个分子亚型。来自不同国家的数据库表明,MCL1-M高表达多发性骨髓瘤病人的预后较差。但是,MCL1-M高表达的多发性骨髓瘤病人对含硼替佐米的标准化治疗方案敏感,而MCL1-M 低表达的多发性骨髓瘤病人则对同样的治疗没有反应。另外,MCL1-M高表达和MCL1-M低表达两个分子亚型也呈现不同的发病机理。本课题研究结果对MM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硼替唑米的使用带来的副作用,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全文下载